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它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诸如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控制系统能够逻辑地处理用编程器编制的程序并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在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依次读入所有输入状态和数据,并将它们存入I/O映像区中的相应单元内。在程序执行阶段,PLC按用户程序存放的先后顺序扫描执行每条指令,经相应的运算处理,然后将结果存入I/O映像区中对应的位置。在输出刷新阶段,PLC将I/O映像区中在输出阶段对应的输出映像寄存器的输出状态值转存到输出锁存器中,最后通过输出模块产生本周期的输出。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直至PLC停止运行。
PLC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业领域,如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纺织、环保、食品等,特别是在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PLC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不仅可以实现简单的逻辑控制,还可以进行复杂的闭环控制、运动控制等,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